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好文分享~小孩有情緒困擾怎麼辦?試試透過遊戲治療打開孩子心門

文|張嘉真臨床心理師

遊戲治療是什麼?是種讓孩子用多元方式表達自己的方式。

早期的臨床工作者發現兒童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卻可以透過遊戲或創作的方式來進行表達。所以和兒童工作的時候,心理師會提供一些媒材,例如一家人的玩偶、娃娃屋、黏土、蠟筆和白紙等,讓孩子可以自由的運用媒材來表達自己。而心理師的工作在於了解兒童遊戲的意義,將兒童難以言喻的想法和感受化為語言,讓父母可以了解他。

治療的起點:心理評估

有的孩子來見心理師之前,已經看過精神科醫師,並得到醫師提供的想法、診斷或者建議。有時候則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某個問題感到擔憂或困擾,不明白孩子怎麼了,也不確定是否需要專業的介入。

無論是何種狀況,心理師的工作都會從了解及評估孩子與家庭的狀況開始。心理評估主要是初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成長背景、外在環境和孩子的互動等,以決定是否需要後續的介入,若是需要,則須擬定介入計畫和治療的目標。

悠美的故事:遊戲成為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扇門

悠美正就讀幼稚園大班,老師有次和家長反映她比較難以專心,以至於有時候未能完成課堂上的學習活動。父母也提到,悠美出生之後是住在祖父母家,祖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直到她5歲時,父母才把悠美接回來,並且送她去念幼稚園。

其中,祖父的教養方式非常威權和嚴厲,時常對悠美的行為多加要求、責備和體罰。在初期的遊戲評估中,悠美數次在完成作品之後,將作品放到樂高組成的垃圾車上,並且送往垃圾場丟棄。心理師認為作品代表悠美的表現,而她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夠好。另外悠美也幾度要求媽媽進來諮商室陪她,因為擔心心理師會生氣責罵她。

遊戲評估或治療中的任何資訊都是完全保密的,因為保密關係是心理治療的基礎,但是愈年幼的兒童受到家庭的影響越大,所以幫助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和思考相關聯的因素就相形重要。

解決這兩難的方式,是心理師會用自己的話語來描述對孩子的了解。例如心理師會和父母分享「悠美對於關係有不安全感,容易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預期大人會對她生氣和責備,這樣的不安使她難以專注。」最後建議悠美及父母合適的遊戲治療和親職諮詢頻率。

悠美的遊戲治療目標:恢復自信心和發展安全感

雖然悠美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度,但她能利用遊戲來表達內在,是一件很棒的事。遊戲成了通往悠美內心世界的一扇門。心理師的工作是透過對遊戲的理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過程包括對孩子的同理、鼓勵、開啟討論等。


遊戲治療通常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因為修通問題和成長需要一個歷程。父母對遊戲治療的了解也有助於思考如何預備孩子進入其中,可以告訴孩子在諮商中他可以談話、玩遊戲、分享任何事情和困擾,讓心理師可以了解他並一起想方法來幫助他。

附帶一提,心理師和兒童工作的時候,通常也會安排父母參與親職諮詢,父母能在諮詢時間裡討論他們在照顧孩子上面所關心的議題。期待遊戲治療能成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美好際遇!

(責任編輯:林胤斈)


參考資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208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好文分享~同理孩子沒有用?!

 每當我給家長們的建議,是試著用同理的方式與孩子對話時,總會換來許多「又來了」的表情

(눈_눈)(ㅍ_ㅍ)
󠀠
甚至不乏有許多家長直接跟我說:「老師,我試過了,同理沒有用!無效bô-hāu!」
󠀠
「同理,沒有用?」剛開始接觸到家長有如是的疑惑時,我總是戰戰兢兢,怕真的給了一個沒有用的建議。
󠀠
但就在我與家長們聊過同理的過程、以及實際帶著家長們同理的方式時,我才發現
「不是同理沒有用,而是一開始就誤會同理的執行方式,或對同理的效果有著錯誤期待。」
󠀠
怎麼說呢?
󠀠
比如
󠀠
某位家長跟我說他的同理方式,是——
「老師,我都會與孩子說的很詳細!也會很溫柔地跟他說前因後果,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後果。還會跟他舉例子喔!比如上次就是因為類似的舉動,所以才怎樣怎樣。結果他還是不聽啊!」
󠀠
我:「嗯。有把前因後果講清楚很棒喔!不過這樣的話,比較像是溫柔地講道理,不是同理喔!」
󠀠
又比如
󠀠
某位家長氣噗噗地講著同理如何沒有用,情緒簡直在控訴〔同理的嘴,騙人的鬼〕——
「我都非常好聲好氣了,差點沒下跪你知道嗎老師。輕聲細語地問她,這樣做好不好,我真的希望你這樣做,結果呢!還不是一樣!」
󠀠
我:「啊!您真的辛苦了。不過這可能比較像是溫柔地說服孩子,不是同理喔!」
󠀠
而對「同理的效果有著錯誤期待」這個部分又怎麼說呢?
󠀠
比如許多家長會跟我說:「老師,我同理的話也都按您教我的跟孩子說了,為什麼他還是繼續哭?」
󠀠
我:「有試著同理孩子很不錯耶!不過,那個...情緒反應可能無法說停就停喔。」
󠀠
而是的,就是因為情緒反應無法說停就停,所以我對同理互動的期待,從來都不是「一秒見效」,而是「信任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
最後,如果拿具體的物品來比喻的話,情緒反應逐漸下降的過程,不是「按鍵式」開關,而像是「轉盤式」的調節鍵。
因此,我們雖然無法讓已經發生的情緒反應,說關就關,但我們的同理,的確就是在協助孩子「調節情緒」喔!

參考資料:

臉書: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https://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posts/pfbid02zxNvK16Yx29BnTzU83AZYEY95oRcb3D5TgCAUonm2vG18ukXusgqYcdWCr7vDGLtl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好文分享-【關於長出自我】

【關於長出自我】
昨天在跟督導討論個案的自我概念時
剛好聊到如何陪伴個案長出真正的自我
騎車回家時
一直對剛剛的對話非常有感
K是一位高三學生
父親是一位小心翼翼且權威的工程師
母親是一位深怕孩子受傷且溫柔的家庭主婦
K從小到大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
然而卻在最近開始沒有動力了
於是K就在導師的轉介到輔導室
上述的故事在校園中很常見
而且這一爆往往都在高三爆XD
如果用後現代且短期的策略
可能採用的方向是拆除框架、看見亮點並重新賦能
過去我也一直覺得是這樣做
然而隨著自己同時接受治療與督導的過程中
我漸漸感受到上述的作法
與其說是介入
到不如說是提供一個安全環境
因為個案回到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與拼命想要符合他人期待
才是讓個案想要無力的原因
於是我也抱著這樣的疑問進入到督導討論中
我發現這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是我們並沒有要去改變個案的無力感
也沒有要個案長出新的力量
但是如果我們給予一個安全基地
陪伴個案看見優勢與資源的話
他就有機會度過難關並且也有機會經驗到一個不一樣的矯正經驗
說到底其實短期後現代的方向是對的
而且在校園中也是很好用的
因為至少我們可以Hold住個案
讓他順利把學測考完
給學校、教師、家長一個交代
然而這段過程我卻一直覺得哪裡不對勁的
因為我不覺得真正的改變是這樣的
對我來說真正的改變是來自於自主性的選擇
而不是危機性的度過
當然如果沒有度過危機
是沒有辦法產生自我選擇的
後來在跟督導討論過程中
我發現在青少年階段其實能夠做到危機性的度過就很厲害了
只是同時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
危機性的度過並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因為真正的改變需要擁有的是在關係中的完整自我
怎麼說呢?
因為一個人的自我終究是空虛且自我安慰的
例如:
我想要成為一個被他人羨慕的人
我想要成為一個每天都很快樂的人
我想要成為一個有錢的人
不是說上述的想要不行
而是
如果我們繼續接著上述的句子
問一句
然後呢?
如果只是單純想要滿足自我的人
通常都無法繼續接下去
因為這類型人的內在是空洞的
回到前面的故事
那K到底該如何才有機會產生真正的改變
我想當有一天
當K不會因為在乎要符合他人的期望時
而開始願意做一些自己真正在乎且有興趣的目標時
K才有機會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
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最終成為一名自我滿意的樣子吧
當然最後的最後
是身為大人的我們願不願意接納那個看似無力且想要自暴自棄的K

參考資料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Counselor/photos/a.125285389391373/337038438216066/

 

好文分享~小孩有情緒困擾怎麼辦?試試透過遊戲治療打開孩子心門

文|張嘉真臨床心理師 遊戲治療是什麼?是種讓孩子用多元方式表達自己的方式。 早期的臨床工作者發現兒童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卻可以透過遊戲或創作的方式來進行表達。所以和兒童工作的時候,心理師會提供一些媒材,例如一家人的玩偶、娃娃屋、黏土、蠟筆和白紙等,讓孩子可以自由的運用媒材來表達...